
夏季蚊虫肆虐,尤其对孩子而言,叮咬后红肿、瘙痒不止,很多家长在寻找“万能驱蚊法宝”时,往往一不小心就掉入了“坑”。
2015年春季,湖北枣阳3名小学生在附近小店花1元购买了驱蚊手环。佩戴后不久,他们和周围的同学陆续出现头晕、恶心、腹痛等症状,最终29名学生被紧急送医。
经调查,这批手环没有任何正规标识,属于“三无产品”,驱蚊成分含量及其安全性均无保障,甚至有不法商家为增强效果擅自提高浓度,严重威胁孩子健康。
此事件提醒:驱蚊产品选购绝不可掉以轻心。
这些常见驱蚊法,其实效果堪忧
驱蚊贴、扣、手环:
驱蚊范围极小,通常只能覆盖贴近部位周围几十厘米,保护力有限。持续时间短,大多维持数小时即失效。若贴满全身,才可能产生一定效果。此外,这类产品易被好奇的孩子撕下误食,也存在潜在风险。
食物驱蚊:
像洋葱、大蒜、生姜这类“气味浓郁”的调料,实际上对驱蚊无实证支持。艾草、薄荷、橘皮等植物虽然气味刺鼻,但没有临床证据表明能有效防蚊。
驱蚊植物:
市面宣传的“驱蚊草”“香草盆栽”等植物,必须种植密度极高、香味浓烈,才可能产生微弱效果。此时不仅驱蚊,连人可能都要“被驱走”。
维生素B1水喷雾:
有说法称维生素B1可溶于水后喷在身上驱蚊。但权威机构如美国CDC未将其列为有效成分,研究支持不足,基本无效。
真正靠谱的驱蚊方式有哪些?
物理驱蚊:安全首选
使用蚊帐、电蚊拍、纱窗、空调等传统防护方式,无毒副作用,适合婴幼儿及孕妇。
缺点是操作繁琐:电蚊拍效率低,蚊帐需严密封闭;空调虽有效,但耗电较多。
化学驱蚊:掌握安全用法
驱蚊喷雾、电蚊香、驱蚊液等为常见化学手段。部分成分被广泛认可为既有效又相对安全。
三类“安全成分”推荐:
避蚊胺(DEET)
美国儿科学会推荐,适用于2月龄以上婴儿。使用浓度应控制在30%以内,驱蚊时间可达10-12小时。
派卡瑞丁(Picaridin)
建议用于6个月以上婴儿,安全性较高,8小时内持续有效。浓度应不超20%。
驱蚊酯(IR3535,伊默宁)
适用于大多数人群,效力4~8小时,是欧洲市场常见成分。
注意:即使是“公认安全”的成分,也应避免涂抹在皮肤破损部位、眼周或手指尖,防止孩子舔咬。
4类成分避免给婴幼儿用
以下成分对成人或许影响不大,但对婴幼儿而言可能引发神经毒性甚至危及健康,需重点避开:
酒精
皮肤较薄的婴幼儿极易吸收外用酒精,频繁使用恐造成中毒反应。
薄荷脑/薄荷醇
这类成分可影响2岁以下幼儿的神经发育,尤其应避免摄入或长时间皮肤接触。
樟脑
常用于传统驱虫剂,但对婴幼儿存在潜在神经系统毒性,误用风险高。
柠檬桉叶油(PMD)
虽为天然来源,却具有神经毒性。3岁以下儿童禁用。
温馨提示:花露水、清凉油、风油精等传统驱蚊用品,常含上述成分,婴幼儿慎用。
儿童驱蚊:不同年龄段有讲究
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,驱蚊策略应因人而异:
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和孕妇:不建议使用任何驱蚊化学品,最安全的做法是使用蚊帐、纱窗、空调等物理防护。
2~6个月的婴儿:可以在物理防护的基础上,酌情使用低浓度避蚊胺类产品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。
6个月以上儿童:可以逐步引入含有派卡瑞丁、避蚊胺的电蚊香、驱蚊液等产品,但仍要注意浓度和使用方式。
3岁以上儿童:可使用含有避蚊胺、派卡瑞丁、驱蚊酯或柠檬桉叶油的驱蚊产品,但仍要避免喷入口鼻周围。
给孩子选驱蚊产品,不能迷信“植物”“天然”“婴童专用”等标签,更不能被低价和宣传噱头所蒙蔽。最关键的是:看清成分、选择正规品牌、有国家审批编号。
驱蚊,是每年夏天必须打的仗。但请记住:蚊子的可怕,远远比不上“驱蚊误区”带来的伤害。
·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
·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
·三级耳鼻喉专科医院
·全国连锁耳鼻喉医院
·省、市医保定点医院
·湖北省商业保险定点医院
©CopyRight 2022-2025 WuHan TaoJiaLin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陶家岭医院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。 鄂ICP备2025149468号-1
武汉陶家岭医院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
©CopyRight 2006-2025 WuHan TaoJiaLi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5149468号-1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